NEWS AND INFORMATION
CONTACT US
市场规模与增速
大宗气体:2025年中国电子大宗气体市场规模预计突破195亿元,2030年将达2000亿元,年均复合增长率(CAGR)8.5%-10.5%。主要需求来自集成电路、显示面板及光伏产业,其中氮气、氩气等大宗气体占比超65%。
特种气体:2024年国内电子特气市场规模约230亿元,2025年全球预计达60.23亿美元(CAGR 6.39%)。高纯度气体(如六氟化钨、三氟化氮)需求增速显著,2030年特种气体市场占比或提升至45%。
核心驱动因素
下游产业扩张:5G、AI、新能源汽车及光伏产业快速发展,推动高纯度气体需求。例如,2025年全球光伏装机容量预计达500GW,拉动氩气、氮气需求增长。
政策支持:国家“十四五”规划及《半导体产业发展推进纲要》明确国产化目标,政策补贴和税收优惠加速技术突破。
原材料供应风险
稀有气体依赖进口:氦气、氖气等供应集中于美、俄等国,2024年国内氦气进口量占比13.4%,地缘冲突加剧供应波动。
能源与运输成本:2024年全球能源价格波动导致电子大宗气体成本上涨15%,企业通过长期协议锁定价格或自建储备应对。
价格趋势
大宗气体:2025年高纯氮气约10元/m³,氩气15元/m³,价格受产能扩张影响可能小幅下降。
特种气体:三氟化氮(NF₃)价格约500元/kg,六氟化钨(WF₆)达1000元/kg,技术壁垒高支撑价格稳定。
技术进展
高纯度气体:国内企业如华特气体实现55种气体进口替代,部分产品进入14nm/7nm产线,但高端气体(如KrF光刻胶用六氟乙烷)国产化率仍不足8%。
工艺创新:广钢气体自主研发“Super-N”系列制氮装置,达ppb级纯度;南大光电突破KrF光刻胶用气体纯化技术(纯度99.9999%)。
国产化挑战
竞争格局:外资企业(空气化工、林德集团)占据70%市场份额,国内企业通过成本控制和技术升级逐步提升份额至35%。
研发投入:2025年国内电子气体研发预计超50亿元,同比增长20%,但高端人才短缺仍是瓶颈。
环保标准升级
2024年《电子大宗气体行业环保标》实施,企业环保投入预计超30亿元(CAGR 15%),推动绿色生产工艺普及。
替代技术:低GWP气体(如六氟乙烷替代SF₆)研发加速,预计2030年环保型气体占比达30%。
区域政策支持
地方政府专项基金扶持关键技术攻关,如长三角地区聚焦集成电路气体供应链自主可控。
龙头企业布局
广钢气体:2025年集成电路现场制气项目新增产能超100万吨/年,氦气进口量国内第一。
华特气体:光刻气产品通过ASML认证,2024年研发投入7314万元,新增8个特气产品。
投资热点
技术升级:高纯度气体(如硅烷、磷烷)及混合气体(C4F8/Cl₂)成为研发重点。
新兴领域:量子计算、AI芯片需求推动液氦、高纯氮气需求爆发,2030年相关市场规模或达1000亿元。
趋势展望
智能化生产:自动化仓储与物联网技术应用提升供应链效率,2030年国内企业智能化覆盖率或超70%。
全球化竞争:国内企业加速出海,通过技术合作抢占东南亚、中东等新兴市场。
风险预警
价格波动:氦气等稀有气体价格受地缘政治影响显著,企业需建立价格预警机制。
技术壁垒:3nm以下制程对气体纯度要求达ppt级,国内技术差距或制约高端市场突破。